笔趣阁 > 奸臣 > 第三百二十章 文武兼通属杨公!

第三百二十章 文武兼通属杨公!

笔趣阁 www.52bqg.info,最快更新奸臣 !

    东连上谷,南达并恒,西界黄河,北控沙漠,居边隅之要归京师之藩屏,地处内外长城之间的大同用这么一句话来形容,那是一丁点都不过分的。自打洪武五年徐达开始率兵筑城之后,太祖朱元璋又把儿子代王分封在了此地。尽管如今早已不是藩王守边的时代了,可此地驻军不减反增,原因很简单,大同以北就是一马平川,虏寇若来,则无险可以凭依,这偌大的城池便立刻成为了前线。

    而大同城内的衙门比宣府有过之而无不及。大同镇、山西行都司、大同府,再加上下头所属县,大同前后中卫,整个城中的百姓亦是军户远远多于民户。然而和宣府一样,上百年来,大同城还从未被攻破过,而这里地处东去京城的要道,商旅自然聚集。哪怕现在乃是战时,官府警告一众商人说是擅自出城一切后果自负,仍然有人抛不下高额利润的诱惑,在城门处花了钱继续往东亦是往西去做买卖。

    此时此刻,大同的北门武定门外,人流就少许多了。往北就是蒙古腹地出关,而这种生意,寻常人家是根本不要想染指的。因大同直面察哈尔,当年筑城的时候在四门之外全部加筑瓮城,北瓮城之内就有眼光寺和关帝庙,如今正在战时,少不得有商人路过时拜一拜关帝祈福。然而,就算是出了瓮城,仍不算真正出了大同。

    景泰年间为了防范也先,大同镇城北面还筑起了一座小城,朝廷正经公文上都称之为北小城,然而民间却因为其中有一座大校场,久而久之就俗称为操场城。

    如此一来,行人要往大同北边的武定门出,就要前前后后经过武定门,瓮城侧门,操场城的大夏门一路上吊桥亦很不少。这天经过操场城的几个商旅看见那宽阔校场上一队队正整装待发的军士,无不是都在暗地交头接耳。甚至有常来常往人面熟的拉一个路过的军官小心翼翼打听消息。只平常好说话的这一天都变成了摇头先生,一个个都是一问三不知。不但如此,大夏门竟也是完全封了,不许任何人进出,什么通融都不行。

    张永马不停蹄赶到这里已经好几天了。他见了如今的大同总兵庄鉴之后直言出兵之事。庄鉴亦是世袭军官,为人骁勇有胆略,成化年间永谢布的亦思马因风头最盛的时候,把大同总兵许宁等等人打得灰头土脸,还是大同西路参将的他率兵断其归路,在牛心山好一场大战,最后竟是全师而归,之后又从镇守宣府总兵任上和张俊互相调换来了这大同,转眼间又是八年了。然而他毕竟也是奔六的人,尽管弓马未曾放下,可终究胆子还是小了很多,要不是一个不该出现在这儿的人突然莅临,只怕他还要犹豫一阵子。

    此时站在高台上校阅兵马他突然看着左手边的人说:“杨都堂,真的不等保国公回文?”

    被他称作杨都堂的是一个五十出头的矮瘦老者。他一身宽大的衣袍,头上戴着普普通通的唐巾,其貌不扬,额头上几条如同刀刻一般的深纹,眼神却极亮,乍一眼看去很像是乡间的老学究,可一把年纪却一根胡子都没有。然而面对庄鉴的发问他却眉头一挑说道:“兵贵神速,庄总兵也是总兵又不受保国公节制,这区区发兵的事还要等宣府回文,未免贻误了军机!况且,沙城大捷的消息都已经传遍整个宣府大同了,张公公又已经明说徐大人此去乃是诱敌出动,你若是不接应,他这苦心孤诣便算是白费了!”

    说到这里,他就看着张永说道:“老夫从前还想着,先帝和皇上对于一个年纪轻轻的少年郎这般厚待实在是过分了,现如今才觉得,先帝终究是独具慧眼!相比之下,保国公大军出了宣府后就只知道窝在万全不动,一个劲催请援兵,实在是老了!”

    “杨公这番话若是徐大人能听到,必然会引为知己。”

    张永也没想到自己正愁说动不了庄鉴的当口,这总理陕西马政的左副都御史杨一清居然会正好出现在大同。因徐勋出兵沙城的事朝中沸沸扬扬,那几个先前被人举荐有军略的大臣全都在征召入朝之列。在榆林公干的杨一清这才风风火火赶了过来,经过大同总兵府想到告诫庄鉴提防小王子所部移师攻大同,这就遇着了他。若非如此,庄鉴哪里肯轻易出兵。

    见杨一清摩挲着没有一根胡须的下颌,仿佛有些怅惘,张永心中一动,便笑着开口说道:“不知道朝廷征召杨公还朝,可有时日限定?”

    “这倒不曾,张公公问这个为何?”

    一听没有,张永的脸上立时雷出了灿烂的笑容:“杨公曾经料理陕西马政多年,又选卒练兵,整肃军艳听说对这虏中情形也多有用心研究。都说文武兼通数杨公庄总兵坐镇大同脱身不得,杨公若是肯担当,随我一同带兵援徐大人如何?”

    庄鉴不想张永竟然当着自己的面挑杨一清带兵,一时间目瞪口呆。然而,再细细一想,让张永这从未带过兵的阉人统帅,他还确实是不放心,杨一清在陕西这些年名声极大,又是有真材实料的,他的心思就有些活络了,当即也咳嗽一声说道:“杨都堂,张公公这建议虽说出人意料,但既是你正好路过大同,这便是机缘,就算到时候朝廷问责,我也一定会据实禀报。况且皇上刚刚登基,天大地大都比不得军务最大,杨都堂不妨考虑考虑。”

    这还哪里有时间考虑,不是今天出兵吗?

    对于之前还因为出兵而很有些不愉快的这两个人突然一搭一档,硬是要赶鸭子上架,杨一清不禁又好气又好笑,但更多的是怦然心动。此前让他挂衔到陕西去督理马政,兵部尚书刘大夏自然是一片好意,可离开京城时间长了,哪怕他在陕西深得民间百姓交口称赞,可终究缺乏一个名义,既不能干涉陕西布政司的民政,也不能干涉陕西镇地军务,唯一能做的就是用弹劾的奏折作为刀子,掀翻了总兵武安侯郑宏,裁撤了镇守太监那些乱七八糟的开销。

    转瞬间,他也想到了庄鉴缘何也会鼓动自己同去。

    尽管领兵的尚有两位参将,可终究都不是独当一面的人才,而张永虽之前和他们说及军务时侃侃而谈,可终究也没真正见识过虏寇,若有万一这军马陷于虏中,那就是他好心办坏事了。因而,思来想去,他最终重重点了点头:“好,既是张公公和庄总兵这么说,那我当仁不让!”

    杨一清慨然答应和大同镇的五千军马一同往援的同时,京城的朝堂上也正乱成了一锅粥。因为沙城大捷斩虏首二百余级,俘获百余人,兼且抢回被掳军民千余人,这一大捷报在整个京城引来了一片轩然大波。一时间,有质疑保国公朱晖空有大军却无能的,有质疑徐勋擅自出兵有违军令的,也有大肆指责徐勋在沙城杀俘的。总而言之,一连数日,一会儿东风压倒了西风,一会儿西风压倒了东风,大佬们个个沉默,御史们和各部司官却是一个个上蹿下跳极其起劲。

    这其中,原本在家中养病的文选司郎中张彩就上了言沙城大捷三事。一则是大军徒劳无功,轻师却建奇勋,请赏有功将士;二则是徐勋受命侦缉虏寇大军下落,如今虽建大功却yin本职,虽应切责,但更应该下旨褒奖,不可冷了其报国之心;三则是催请征虏大将军保国公朱晖加快进军;四则是深入虏境,杀俘为不得已,与其追究这些,还不如设身处地想想历年以来那些被掳劫去的军民是如何受苦受难。

    既然被人说是深通军略,再加上此次的捷报虽算不上什么大捷,可千余兵马就能做到这一点,他在得知消息之后仍然忍不住喝了两杯,这奏章便是微醺之下的结果。结果他怎么也没想到,就是这奏折再加上之前朱厚照下诏推举有将略者的诏书,把他给推到了风口浪尖上。

    此时此刻,文华殿中一片寂静。

    朱厚照登基才一个月,可文华殿的便朝已经渐渐深入人心了。可作为赋闲在家的张彩,这还是第一次在这么近的距离下谒见这位正德天子。而除了他之外,今日与会的除了内阁和部院诸大佬,还有此前被推举有将略的几个人——致仕都御史雍泰、都御史文贵、都御史毕亨、致仕都御史洪汉、太仆寺卿陈璧、翰林院学士刘机,看来看去,他竟赫然是品级最低的那一个。于是,尽管平日里张彩自视颇高,仍是生出了几许不安来。

    当户部尚书韩文声色俱厉地指责徐勋在沙城大捷之后不曾全师而退,现如今那五百多人影踪全无,他这才回过神来。

    “这有什么好奇怪的。徐勋只派了几百个人回来,那是因为他此行又不单单是为了沙城内那区区数百的虏寇和那近千军民。”朱厚照仿佛没看见前头那几个变色的老臣,自顾自地说道,“保国公之前要他去,是要他侦缉虏寇大军下落,可草原这么大,派什么斥候探马都是白搭,所以,他便只能亲身犯险打下沙城,把虏寇大军给钓出来,这样,想来之前举荐他的各位没话说了吧?”

    PS:早起终于赶出来了……今天自由活动,决定和雁九去吃寻宝记状元楼,顺带去市区玩玩,否则也对不起那几个小时车程………………纟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