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草清 > 第五百九十六章 曾静的臀路

第五百九十六章 曾静的臀路

笔趣阁 www.52bqg.info,最快更新草清 !

    曾静人虽在监牢甲……心神却还留在那威严弘壮的紫禁城里。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才是真正的读书人,自己这脑子就埋在了书本里,根本不知天有多高,地有多广,真是再愚昧不过的一只井底之蛙啊。

    他无缘见得皇帝,就只被刑部官员领着,按照预定的一桩桩行程走下去。但他每日行程完毕后写的心得,却能呈递到皇帝书案上,皇帝也借由对这些心得的批示,在跟他这个弥天重犯对话。

    或凛然直指自己学识不当之处,或淳淳教导自己未知之事,半个多月里,数千言下来“雍正”在他心目中蛮夷、暴戾、昏聩的桩桩印象,层层消解,取而代之的是一张饱学多识、心系天下的肃正面目。

    回想雍正对自己华夷之辨的斥责,曾静就觉老脸发红,恨不得一头扎进地里去。

    《论语,八倩》中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这是他所持华夷之辩的根底。宋明之儒都解作,耳便华夏没了君王,却还有礼乐在,也比有君的夷狄强。

    但雍正却斥责说,这是没学透经义的愚人之解。孔圣在这一条里感叹的是东周时局,当时礼乐崩坏,最明显的一条就是强臣僭篡,不再尊君。所以孔圣才有此一叹,说夷狄也有君主,不像华夏连这最基本的一礼都不再守了。【1】

    雍正说,华夏之为华夏,靠的是什么?礼乐,礼乐之根是什么?君君臣臣,文父子子。若是礼乐崩坏,华夏也再非华夏。而夷狄之地,只要守礼乐,尊君臣之制那就是入了华夏。所以说,华夏道统就在这君臣大义。

    由此说到前明,明太祖起兵反元,得天下之正,直追故汉。但明末时,昏君无道,反贼无义,华夏已不成华夏。我大清自关外而入,一呼百应将反贼剿灭,得了天下尊孔奉儒,恪守道统,怎么就不是正朔?

    当年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不就是明白了这个道理?他们最初起兵反清,是尽明臣忠节。但后来明朝已失道统,没了人心,他们顺时而变,虽还守着臣节,不出仕本朝,却在文事上配合本朝包括遣学徒助修《明史》,他们才是读透了书的。

    曾静无比感慨,自己这学识,跟皇帝和前贤比,真是差得太远了……………,竟然连华夷之辨的根底都没搞明白。

    即便雍正没谈到剃发易服这事,曾静自己就想明白了。当初摄政王多尔毅下的剃发令他只当是异族强令华夏之人改换面目,以示华夏沦丧的暴戾用心,可现在看来,这剃发令却是再名正言顺不过。

    君君臣臣就是道统,既君主是此衣冠那么臣民自然也得以君为效,否则就是不忠顺,不忠顺就是不守道统那些因固守衣冠而死的人,是跟自己一样识短见窄的愚夫而已。

    接着曾静再想到自己在吕留良著述那学到的东西,仔细思量,他不得不承认,如雍正所说那般,吕留良在臣节上是有亏的。

    吕留良虽生在前明,但未行冠礼时,大清就已得了天下,他吕留良就该是大清的臣民了。

    而后数十年,吕留良一族能得安宁,能得生息,难道不是大清赐下的,不是大清之君父,如育子一般育天下之民而得来的福分?吕留良不念大清抚育之恩,却念念不忘在他生时已败德无道的前明,在著述中百般诋毁大清,他守的是什么道统?

    吕留良在曾静心中的高大光辉形象,蒙上了一层阴霾,可曾静依旧觉得,即便在华夷之辨上有偏差,但吕留良所述的治政学问还是正道。

    正在纸上写着自己的悔罪词,刑部官员又来了“曾静,今日太和殿洒扫,正好领你去观一眼。”

    曾静一呆,毛笔也停在半空,好半响,泪珠跟着墨滴一同落在纸上,曾静扑地叩首,泣不成声地道:“皇恩浩荡,曾静便是粉身碎骨,也无一丝怨言。”曾静在荆州被抓时,本已存了必死之心,兵丁上门时,他还叫喊了一声“湖南卫道者曾静在此、”准备拿剪刀自杀。

    似乎那一声喊已经耗尽了他的心气,接着他就软在了屋子里,被兵丁五huā大绑。

    捱过一顿牢狱之刑后,曾静已是麻木,就等着被凌迟处死,却不想皇帝亲传谕令,认为他只是学识短浅,受了吕留良的盅惑,罪不至死,要给他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

    刚被押到京城时,他心绪还无比复杂,一方面感叹自己对雍正皇帝的认知太过片面,这竟是一位仁慈而较真的皇帝,一方面还在心中抵触,他不愿假作恭顺,换取生机。毕竟在他这样的读书人心中,名声、气节比生死要紧。

    但第一次进到京城,第一次在紫禁城外围粗粗走了一圈,曾静还守着的心房就已崩溃了。天下之大,物事之广,让他那股天下自能从书中读得的傲气顿时消散。尤其是紫禁城的宏伟,将他那点读书人的自尊尽皆扫散。

    自惭形秽的曾静觉得,自己肯定是错了,但具体错在何处,他还不清楚。只能如提线木偶一般,由皇帝拎着,一处处摸索。

    刑部官鼻鄙夷道:“万岁爷也不知是怎么想的,不仅留你这样的狂*穷酸一命,迹要让你见识我大清一国的政务根底……”

    曾静咚咚叩头:“自是万岁爷宽仁睿识,容弥天重犯悔过自新。”刑部官员心说你懂什么,李卫在江南都砍了一千多颗人头,却独独留你一个,多半是因为,你个穷酸家在南蛮,若是能让你全心悔过,南蛮怕是要丢足面子。大家不明白的是,万岁爷为何一改跟南蛮的默契,起心给南蛮捣蛋了。

    接着这官员暗道,以前万岁爷跟南蛮暗守默契,让大家安稳了好几年,朝野都在犯嘀咕,说小话说万岁爷当了南蛮的走狗。如今大造文狱,还要扫南蛮面子大家又起劲反对,要马上杀了你,也是存着不让这个穷酸成了南蛮搞事把柄的用心。

    万岁爷跟南蛮交好,大家要念叨,万岁爷要跟南蛮交恶,大家也要念叨,万岁爷……可真不容易啊。

    进到紫禁城,见到内廷奏事处的忙碌景象官员这番感叹,在曾静的嘴里吐了出来。

    “万岁爷真是丰劳啊。”

    通政司官员、奏事处太监,就在奏事房来来往往,络绎不绝。看着这般景象,曾静感慨不已。

    “那是当然,每日数百题本和奏折来往,近到北京城的事,远到漠北的事,万里江山,亿万子民,诸事都要决于御前什么钱粮田亩,什么刑狱决断,干系重大,容不得一些耽搁。”

    官员傲然说着,曾静心弦震动,〖道〗德文章果然是没办法拿来治国的,这些个实务,真是要靠帝王来审裁。回想前明,万历皇帝居然数十年怠政,还不知天下乱成了什么样子大清代明,还真是天意啊。

    官员奉令让曾静见得一桩具体固务,这也是曾静之前在鼓动岳钟琪造反时所提到的事他说本朝滥铸劣钱,危害颇深雍正在之前的册子里作过反驳,但论述不深,这是要让曾静亲眼看看与此相关的事。

    河南巡抚鄂尔泰所奏题本称,河南民间熔钱制铜器之事非常严重,他呈请朝廷尽快鼓铸新钱,铜铃过半。

    雍正即位后,钱粮亏空太大,四处想办法补窟窿,同时云南等产铜地被英华占去,铜料来源骤减,因此新铸的雍正通宝是铜铃各半,明显劣于铜六稽四的康熙通宝。【2】

    这事天下人都在念叨,曾静自然也要拿来当抨击雍正的材料。雍正的辩护很简单,就是搬出民间熔铜织铜器的事实。这事本是铜钱货币制的根弊,怎么都避免不了,将此理由扩大,用来遮掩朝廷铸行劣钱的事,便是顺手而为。

    见到鄂尔泰对地方诸项事实的奏报,以及雍正对此事危害朝廷财货流通的深深忧虑,君臣在此事上的讨论过程,也全盘落入曾静眼中,看得他身子微微发抖,这就是国政啊一文小钱,竟然牵扯出这一盘宏大政局,他这么个穷酸,拿着冰山外的一角,就来攻击大清,攻击皇帝,真是愚昧!

    接着再到御膳房,正好遇到一个太监捧着一碗粥退下来,一脸遗憾地对御膳房总管摇头道:“摆了一个多时辰,主子一刻都没停下笔,又冷了。”

    总管习以为常地嗯了一声,再道:“回锅子里热着,主子总还是要喝的。”

    没见到金银满屋,没见到奇珍异肴,甚至都没见到多少人,跟天宫后院一般豪奢的想象差距太大,曾静还以为这是一般的膳食房,可远远听到这般对话,才知这真是御膳房。

    “万岁爷的俭省,你们这些穷酸是怎么也想象不到的。”

    见着几乎呆住的曾静,官员怜悯地摇着头。

    接着是太和殿,这是紫禁城第一大殿,大典礼之地。因为要迎近日郊祈,太监们正在洒扫,曾静才能有机会在殿外看看。

    靠着过了半膝的高槛,水磨般的石地板延伸而出,两旁铜龟、仙鹤伺立,殿内四周彩绘着龙凤、日月和星辰等仪礼制图,一切都浸着一股凛然不可冒犯的大威严,让曾静下意识地佝偻起身子。

    就在这股浑然气息之中,大殿正前,那明黄龙塌端立。

    群臣云集,山呼万岁的景象猛然撞入曾静脑中,将他所读的那些圣贤书,所学的那些礼乐,一丝丝提聚起来。而那明黄之色,就如自上天而下的神光,扼住了他整个心神。

    浩瀚华夏,四海之地,亿万子民,生死祸福,都由端坐这一片明黄色彩之上的皇帝一言而决,这不就是他所学那些圣贤言的真谛吗?

    曾静立地顿悟了,他退了两步,虔诚地整理着自己的衣衫,接着噗通一声跪在地上,朝着那片明黄,恭恭谨谨地三拜九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