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大唐神道 > no、226 论农(下)

no、226 论农(下)

作者:自挂西南枝返回目录加入书签推荐本书
笔趣阁 www.52bqg.info,最快更新大唐神道 !

    ……论农(下)

    黄俊明自从知道在《天工开物》上记载着江东犁,并且谈及江东犁的好处之后,就已经想过,这江东犁既然好,那为什么没有流通开来,要知道就算是因为战乱,要让一个好用的犁头名声不显,那也是不可能的。无论哪个军阀,哪个国家都是会重视农业的,毕竟没有农业那哪有粮草去打仗?所以,黄俊明便抛弃了原有的因为战乱使这江东犁无法传播开来的想法,而是转到了江东犁这一种农具可能存在的本身的问题上来。

    江东犁为什么会仅仅在江南一地有记载和使用呢?黄俊明相信就算是在此之前也会有人想到将这个简便高效的江东犁传播开的思想,既然没有传播开,那肯定就是江东犁在他本身上存在问题。可是在记载中又没有体现出江东犁的弊端在那里。让黄俊明不得不换一个眼光看问题。犁头是干嘛的?犁地的!可是这地却不一样,江南水田,关中旱地。这江东犁既然是在江南使用的,那肯定就是适用于水田的犁头。适用于水田的犁头不适用于旱地那是必须的,这也是为什么这江东犁名声不响的原因。

    要知道,这隋唐时期,社会的重心可全都是在北方,等统治者开始注意到南方,并将经济重心向南迁移的时候可是要等到宋代。况且,在唐代的饮食中,咱们所见的大米并不算是主流。这大多数民众嘴里吃的主食是粟米,和小麦。也就是咱们说的小米。和面食。所以。在唐代,适用于水田的稻米和他的耕种方式并不是被太多人关注的。这也造成了江东犁名声不响的原因。

    所以,江东犁就算找寻到了,也不可能照搬照抄。必须要经过改良,将江东犁改良成适用于关中旱地的犁头之后才能使用。

    黄俊明和李世民一番解释之下,终于让李世民知道,这江东犁是必须要经过改良之后才能使用的。这让李世民大感到时间的紧迫。从长安去江南一来一回小半个月,再加上那不定的改良时间,怎么能让李世民不急?情急之下的李世民连忙示意黄俊明稍等。并向着正在记录黄俊明谈话的李元亨要来了纸笔,连忙写了分口谕,盖上随身的印信之后。让随身前来的侍卫用最快速度,将这口谕传达出去。

    “仙师,还有其他的么?”李世民忙完了口谕,继续对着黄俊明问道。这时候,黄俊明想的越多,那明年蝗灾便能轻上些许,往来蝗灾都是逆来顺受的结局,而现在竟然有了提前准备让人民少受灾的办法。怎么能不让李世民急切呢?前人没能处理的蝗灾,在自己这一当政,有了预防和保障。使人民平安度过蝗灾。这可是一件名垂青史的大好事!

    “说过了庄家,那贫道再说说家禽家畜。”黄俊明见李世民问来,努力回忆起那些曾经在道观无聊上网的时候看过的穿越小说:“咱们大唐主要的家禽就是鸡、鸭、鹅三种。而家畜呢,则是牛、羊、狗三种。其中鸡、鸭、鹅在人们的意识中比较浪费粮食,所以家家户户养殖鸡鸭鹅的并不多。无非是一个借鸡生蛋。或者逢年过节宰杀了逞口腹之欲的想法。而牛,在咱们大唐的律法当中是不允许被宰杀的,因为这是农人耕作的必需品。而羊,可以产羊奶,也可以用作肉食。只是养殖羊的家庭太少。而狗呢?几乎家家都有,却是为了防范看家只用。所以说咱们大唐现在养殖的家畜局限性非常大。”

    “可是?仙师。这和蝗灾有什么关系呢?”李世民颇为不理解的问道。

    黄俊明心道,这李世民也太过急躁了些,自己的话还没说完,他当然不知道这蝗灾和家禽家畜的关系。“陛下勿急,容贫道慢慢说。要知道,鸡、鸭、鹅三种家禽,除了吃粮食之外,也是吃虫子的。而蝗虫又是什么?蝗虫归根结底不也还是虫子么?陛下您可以去这长安城外有家禽的农户家看一看,那些家禽,吃不吃蝗虫。既然家禽吃蝗虫,那么为什么不在今年大力养殖家禽呢?待到明年的时候,让家禽去扑杀蝗虫,最后蝗虫被消灭了,鸡、鸭、鹅也基本上长的壮了,可以宰杀了。而且鸡、鸭、鹅这三种家禽,实际上只需要在冬天喂粮食而已,其他时候的昆虫草籽什么的完全够家禽生活了。所以说花费并不是很大。”

    “按照仙师这么说,那家禽就是用来消灭蝗虫的武器?如此说来,也是十分的可行。鸡鸭鹅这些家禽吃的蝗虫越多,那蝗灾便能减弱不少。不过既然家禽是除蝗虫的武器,那家畜又是做什么的?”李世民在黄俊明的叙说下,早就将蝗灾看的没有以前那么神秘了。既然知道能预防,现在又知道能有解决的方法,哪能坐以待毙,甘心庄稼被蝗虫毁坏?

    无论古人还是现代人都是如此,当人们知道以往对某些东西的畏惧是因为自己并不了解。而当自己了解后只要有希望,都会努力的去和这灾祸什么的争上一争。而这正是希望的力量。

    “家畜嘛,牛,狗依然是不能动的。至于羊,由于放养的难度稍大,也不适合推行开来。不过贫道看上了另一种家畜,豕!” 黄俊明说起猪的时候,嘴角微微有些牵动,自从来了大唐虽然一直都吃的比较好,可是这猪肉却是少能见到。再者虽然养猪虽然和蝗灾没有太大干系,可是秉承着多吃一口菜就少吃一口饭的原则,黄俊明还是将他提了出来。

    “豕?”听了黄俊明的话,李世民微微皱了皱眉头:“为什么是豕?”在大唐人的饮食观念中,并不是说不吃猪肉,毕竟猪,身为五畜之一已经和华夏民族的餐桌密不可分了,但是这古代的猪也是又分别的,古人一般爱吃乳猪,这也是从周礼上研习下来的菜品。

    不过由于从古传下来的思想,养猪的猪圈往往是和厕所联系在一起的,而这猪的作用并不是食用,而是积肥供给农家的肥料,所以有了“君子不食圂腴”也就是说君子不能吃养在猪圈里的猪肉。而不是养在猪圈里的猪却是能吃的。不过由于放养的猪和养在猪圈中的猪不好区分,久而久之这猪肉也成了不怎么上餐桌的菜肴。

    “敢问陛下,您对这猪肉有什么看法?”黄俊明只是知道这唐人少食猪肉,但具体什么原因还真说不准。所以只是引着话题向下说道。

    “这猪肉味道肥腻却是不错,只是这猪都是养在厕所旁,积肥所用。是在是不洁,除了专门养殖的猪之外,谁也不会去吃那东西。”李世民虽然不知道黄俊明为什么问自己,但还是回答道。

    “陛下,您再想想,以后这肥料充足还用得到养猪积肥么?”黄俊明一听是这个理由,不由得暗乐。这积肥的一事刚说完没过半个时辰。就有用的上了。“以后猪不再是积肥所用,那何不像是放羊那样,将猪放牧养殖呢?要知道养羊需要一定的草场,养猪却不需要,而且猪是杂食性牲畜,也就是说猪是什么都吃的。您也知道猪肉的味道。以后这猪不在不洁,那以猪肉的鲜美,能不成为人们餐桌上的主菜么?在着一头猪成年之后往往能达到二三百斤的重量,也就变相的省下了一些粮食。甚至由于猪是杂食性动物,完全可以捕捉蝗虫,并将蝗虫混入猪的食料当中。按照贫道的预测,吃了混入蝗虫的食料的猪生长更为快速,肉质更为鲜美。”

    黄俊明本来就没准备这些话,完全是顺应着李世民对猪的看法一点一点顺下来罢了,在现代的时候黄俊明也曾听说,这牲畜的食料,蛋白质含量越高,牲畜的生长就越为迅速。再者这猪当做积肥的工具这个使命已经做完了,该是让他摆上餐桌更换一个使命了。

    “仙师,这养猪的事可以暂且放下了,民众们的生活习惯不好更改啊,蝗灾又如此急迫。只能先按照仙师您之前提到的那个试点的方式来一点一点的做……关于唐朝时大米、白面不被重视的原因:在《齐民要术》中,大麦、小麦被排在了谷(稷、粟)、黍、穄、梁、秫、大豆、小豆、大麻等之后,位置仅先于北土不太适宜的水稻。唐初实行的赋税政策中规定国家税收的主要征收对像是粟,只有“乡土无粟,听纳杂种充”,而小麦、水稻则属于“杂种(稼)”之列。然而小麦却是由西方传入的物种,大唐和各国交流广泛,所以面食也逐渐站的比重加大。直到唐朝中期才摆脱了杂种的行列。反而大米由于地域的原因一直不被重视。(未完待续)R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