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明末皇帝分身 > 第六十七章 传教士(二)

第六十七章 传教士(二)

笔趣阁 www.52bqg.info,最快更新明末皇帝分身 !

    div lign="ener">

    龙华民不由抱怨道:“大人,一部自然科学的书籍,至少要一年左右才能翻译完成。50本自然科学书籍,就足以让一名学贯中西,并且拥有不俗科学素养的翻译者,耗费一辈子的精力了!而一辈子只能换取一个县的传教权?”

    龙华民也是明末清初的传教士之一。虽然,不像同期的汤若望那么有名,但也是一名学贯中西的学者。

    最大的缺点是太热衷于争权夺利。因为龙华民是欧洲一个没落贵族出身,希望在东方证明自己,让自己的家族获得振兴。而且,龙华民也并不承认汤若望为中国教区的领袖,在清初时,写信给教廷抱怨汤若望等人的无能,从而获得了教廷最新指令,成为中国教区的主教身份。

    在明朝时期,由于明朝皇帝和官员比较宽容,所以传教士们习惯了在这种宽容环境中传教。而在康熙年间,由于龙华民私自离开北京,去了山东传教,而与满清朝廷产生了激烈冲突,最终导致天主教全面被禁!

    肖图白淡然说道:“我大明有1.2亿人口,比整个欧洲人口加起来都多一倍。而整个大明有1000多个县,平均每个县便是城市和农村人口加起来少则几十万,则是百多万。一县便抵得上你们欧洲一个小国家,在欧洲,你们想要获得一个小国家的传教资格,需要付出什么样的代价?”

    顿时,传教士们哑口不言了!

    事实上,西方传教士在中国站稳脚步,是因为徐光启为代表的少数东林党人的支持,才是明末西方天主教在中国站得住脚的根本原因。

    而徐光启临终前并且病床前,向东林党诸公进行托孤,希望东林党看在他的面子上,对天主教徒们照顾一些。

    但是,失去了徐光启这种级别的天主教徒的照拂,也使得天主教徒的境遇比前几年变差了一些。

    为了改变困境,汤若望给崇祯写信,提出自己能够铸造质量更好的大炮。也是希望,直接走皇帝的路线,让崇祯皇帝支持他们的传教事业。

    汤若望的铸炮技术,其实是和传教士邓玉函学的。邓玉函是以铸炮技能闻名,获得了大明朝重用的传教士,作为一名火炮专家,邓玉函《远西奇器图说》,被大明朝的军工体系,视为无数人拜读的神作。

    不过,崇祯五年邓玉函在北京病逝,使得西方传教士的铸炮方面的人才出现了空白。于是汤若望便成为了传教士中的铸炮第一人,帮助崇祯皇帝铸造了500多门各类的技术先进的火炮。

    而事实上,崇祯皇帝也只对传教士的铸炮,修订天文历法感兴趣。至于传教事业,却并未获得皇帝的大力支持。

    “大人,那么一言为定!我耶稣教可以为您翻译书籍,而您允许我们扩大传教范围,并保护我们的传教利益!”汤若望毅然做出了一个重大的决定!

    在中国传教,不依靠实权官员的帮助,是不可能有什么成果的。明末天主教势力,在徐光启逝世后,仅仅局限于南京、北京、松江等等少数地区。

    想要继续发展,会受到巨大阻力。

    在汤若望看来,眼前这位肖图白大人,是皇帝身份的一名宠臣,但是权势却比徐光启更强。与这样的当权者做交易,也是为了传教事业!

    可惜的是,这位肖大人并不信教......

    事实上,肖图白也不可能去信教,因为他本身就是以中国传统封建迷信神话自己,堂堂一个“谪仙人”,一个从天上下凡的神仙,如果去信仰西方宗教的话,肖图白努力神话自身的成果便付诸东流。

    钦天监原本有8名西方传教士,不过有四人随着年事渐高,已经病逝。此时的西方传教士仅剩下4人,分别是汤若望、龙华民、艾儒略、罗雅谷。

    这些传教士除了宗教上虔诚之外,也都是一流的科学家。

    而且,这些传教士来到中国之后,往往只用几年时间,便能够熟悉的使用中文,居住十多年之后,便能够用中文创作书籍。由此可见,这批家伙人人都是天才。

    而除了4名正宗的欧洲教廷派到中国的传教士之外,还有百多名传教士们的助手。这些助手有的是来自于欧洲的专家,也有一些的大明本土的专家。

    在钦天监的体制中,西方人饥渴的学习中国的各种文化,而中国人也谦虚的学习西方的语言和学术。整个钦天监之中,大约有2000多人。

    而精通中西语言,能够翻译西方的学术书籍的人才,大约有300多人。当然了,他们基本上都肩负着观测天文,继续完善历法的重任。

    在肖图白看来,修订天文历法虽然很重要,但是这是长期的工作,不是一下子就能够出成果的。

    而现如今,有1300多本西方的学术书籍,这里面蕴含着大量的宝贵的知识。将这些知识给翻译过来,比如一些的物理、化学、医学、矿产、机械之类的知识很快就能够被吸收,化作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动力。

    而里面的西方的数学书籍,更是弥补中华文明缺陷的关键!

    中国封建社会的发明数量之多,远远超过世界各大文明的总和。而中国的宋朝、明朝的文人,也热衷于研究自然科学。比如,明朝的《梦溪笔谈》,明朝的《物理小识》之类的百科全书级自然科学研究笔记。

    这这些中国学者的自然科学研究笔记里面就可以看出了,中国文人中,也有一部分的发烧友,疯狂的进行科学实验,总结了一系列自然科学研究的结论。

    中国古代既不缺发明家,又不缺科学家,但是为什么就没有产生工业**,没有搞出牛顿三大定律一般旷世的成果呢?

    原因在数学——中国古代的工匠也好,爱好研究自然科学的文人也罢,也热衷于做实验。但是,没有以数学作为工具,那些经验的总结,就不能够达到科学的高度。

    直到徐光启时代,才真知灼见的提出了——“以数学为根本”!

    徐光启认为数学是万事万物的最根本道理,许多数学公理,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在数学公理、定理的基础上,去进行研究,才能够研究出本源奥秘。

    是 由】更多章节请到网址隆重推荐去除广告全文字小说阅读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