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梦穿康熙换乾坤 > 附22——明治宪法赋予日本天皇绝对权力

附22——明治宪法赋予日本天皇绝对权力

笔趣阁 www.52bqg.info,最快更新梦穿康熙换乾坤 !

    央视《新闻调查》9月18日播出《军国的背影》,以下为节目内容。

    被采访人:

    蒋立峰中国社科院日本研究所研究员

    吕万和天津社科院研究员

    吴广义中国社科院研究员

    武寅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教授

    戚俊杰刘公岛甲午战争博物馆研究员

    王珍仁旅顺日俄监狱博物馆研究员

    刘天纯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教授

    演播室:

    有一个岛国,100多年前的一个维新不但让它产业发展,更走上了一条强兵、富国、再强兵、再富国的军国道路,有一天它发现由于自己以兵为基本国策霸占来的土地居然延伸到了大陆,达到了29万平方公里,相当于本国土地的百分之八十,而又有一天,它终于发现这不过是一场太平洋上的黄梁梦,日本,一百多年前军国毒瘤如何在这个国家生成、发育、恶性膨胀及至自取灭亡,今天的《新闻调查》和您一起探讨。

    解说:既生性好斗而又温和谦让,既穷兵黩武而又崇尚美感,既桀骜自大而又彬彬有礼,既顽固不化而又能伸能屈,既忠诚而又心存叛逆,既勇敢而又怯懦,这就是社会学家眼中的日本。

    孙宝印:这就是我在下关拍到的李鸿章道。

    记者:它记录的是什么呢?

    孙宝印:就是当时甲午战争以后,李鸿章作为清朝的全权代表去下关跟伊藤博文去谈判,当时由于受到了日本暴徒的袭击,最后李鸿章只能顺着这条小道回到他的住所,每天往返。

    解说:110年前,李鸿章赴日本签署那个使近代中国险入深渊的《马关条约》时曾经在这条道上走过。

    蒋立峰:甲午中日战争以后,应该说在日本的老百姓当中一种厌华情绪、蔑华情绪大大的发展,清国人不都还梳着辫子呢,像猪尾巴一样,这样的中国人不堪一击,像福泽谕吉所说的,我们日本民族不能和他们为伍。

    解说:发生在111年前中日两国之间的那场甲午战争颠覆了日本国民对中国的心态,同时也震惊中国朝野,当时没有多少中国人知道为什么一个岛国竟能打败一个泱泱大国。因为就在这场战争的前50年,两国的状况还是如此相似,但此后的50年,两国的命运迥异。记者:我们在1840年的时候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然后呢其实当时在1953年的时候日本也曾经面临这个黑船事件,实际上也已经是兵临城下了,但只过了不到50年的时间,日本就从一个当年几乎被侵略的一个国家变成了一个侵略者。

    吕万和:原因何在,是不是?同样是在东方,同样的国际环境,我经常引用这么一条史料。福泽谕吉,1862年在伦敦遇到了一个中国人,问这个福泽,你们现在日本有多少懂英文的,福泽谕吉说,我们能教英文的大概就有500多人,那福泽反过来就问,这位唐学埙,你中国现在有多少人,他说恐怕只有十几个人,具体数字我记不准确了,这福泽谕吉说,完了,清国完了。

    解说:福泽谕吉被尊为日本的“国父”,著有《脱亚论》,认为日本应脱离亚洲而成为欧洲国家。

    吕万和:鸦片战争1840年。实际上在对日本的震醒比中国,虽然中国挨的打很疼,震醒不大。

    解说:1853年美国人佩里率领东印度舰队到达日本,强迫与之建交,在美国舰队的威胁下,幕府统治下的日本签署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这段历史被日本史学界称作“黑船来临”,外强的入侵引发了日本社会的强烈震动,一个以赶走外强、废除不平等条约为目的的“尊王攘夷”运动开始了。

    记者:但实际上一开始的时候,他们提出的口号是尊王攘夷,就是说中国当时遭到外强入侵的时候,也是有一个很排外的这样一个倾向,这一点上也有某种相似的地方。

    蒋立峰:因为他攘夷,想得挺好,但是在实际的过程当中,也是在下关那个海峡那块儿,结果被英美的这些西方的船舰,给打得一塌糊涂,他们基本上是没有还手之力,所以他们也感觉到,看起来这个实际差距是太大了。

    解说:此时的日本是一个封建国家,被封建领主所统治,天皇没有管理国家的权力,“尊王攘夷”运动的失败让日本人意识到彻底的转变应该从内部开始,于是,天皇再次被推上历史的前台。1868年9月,年仅16岁的睦仁天皇正式登基,改元为“明治”。这一年号取自中国古籍《易经》“圣人南面听天下,向明而治”,随着皇权的确立,国家神道被前所未有的强化。

    蒋立峰:宣扬天皇他是太阳女神,叫天照大神的子孙,是天照大神的魂灵,附在他们的体上,所以他们实际上就是太阳神的代表,天照大神的化身代表,那我们整个的日本就是神国。

    解说:明治维新的第二年,明治政府在东京建立东京招魂社,也就是现在的靖国神社。并成为国家神道的一部分,国家神道在此也被进一步强化。

    记者:是不是可以说靖国神社一开始这个东京招魂社,是由国家最高的领导设置的第一个神社?

    吴广义:作为宗教来讲它不是第一个,譬如说伊势神宫,但是它有它特殊的地方,它就是为了专门祭祀,为天皇而战死的这些人,而且它的地位是越升越高。

    记者:从中央到地方,建立了一整套神社的系统,中央在东京叫靖国神社,在地方叫护国神社,到处都有,那么为什么通过这种方式就能够实现对人民思想的一种钳制和控制呢?

    吴广义:当时日本还是等级制度非常森严的,普通的老百姓,尽管你地位如何之低,只要是你为天皇而战,你要牺牲了,入室到那里面去就变成英灵,地位一下子就提高了。

    武寅:我的国策就是要武力抗张,那么我在精神道德上我要有凝聚,以天皇为中心,那么我的道德取向,我的价值取向忠君爱国,那你忠君爱国了,那我就承认你是国家的保护神,保护神了,我当神供起来,这样的话就会前赴后继,源源不绝。

    记者:而且死了以后还得感谢国家

    武寅:对呀。而且他还认为很光荣嘛,那青年们,那时候去撞美国的军舰时候,那都是说让我们相逢在靖国神社。

    武寅:为什么呢?靖国神社见,因为到了那儿,我们都是神了,是国家的保护神了,所以他这个神道到了靖国神社等于是升华到了一个顶点,就是把它利用为明治维新以后,日本武力扩张的这一条资本主义特殊发展道路的一个配套性产品。

    解说:在神道成为日本主体宗教的同时,日本逐渐发展为政教合一的国家,这一体系成为日本军国主义诞生的根源,而另外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武士道的转换。武士曾经是日本最显赫的社会阶层,武士道精神在这个社会的方方面面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蒋立峰:实际上在它全社会,应该说是一个主流的这样一个规范,要忠于主人,到必要的时候,该杀身成仁就要杀身成仁。

    记者:武士道在明治维新之前的江户时代,他也讲忠,那么在明治时代他也讲忠,这个忠的内容应该说发生很大变化。

    蒋立峰:那时候根本还想不到天皇呢,但是在明治维新以后,通过这个神道的国家化,就把武士道里面这个忠这个要素,变成了让所有的老百姓都来忠于天皇,另外就是他这个杀伐征战,崇尚武勇的这个精神也流传下来了。

    解说:武士道作为一种行为准则,受中国儒学的影响极深,讲究忠、义、勇、诚、名誉,但相对于汉文化却独独缺“仁”,少了“仁”便易于轻视生命,所以武士身上常常有两把刀,短刀杀己,长刀杀敌。600多年的幕府时代培养出的这种精神往往是非理性的,一旦被操控什么悲剧都可能发生。武寅:它因为建立近代天皇制,把它变成了忠君爱国,这个忠君爱国呢,意思就是说,现在,你不是武士道讲主从,我都对这个主忠诚嘛。

    记者:从一个小头变成一个绝对的大头。

    武寅:唉,天皇就是我们的大家长,就是你所有的武士,你这个主人,最高的那就是天皇了,我们都是忠臣赤子,那么你这个转化成了对天皇的忠。

    解说:明治天皇登基之后便昭告臣民,将“开拓万里波涛,布国威于四方”。并迅速引入新的征兵体制,对军队进行近代化的改造,优先强兵的政策使之具有极强的军国主义倾向。

    解说:1871年,明治政府外务大臣岩仓具视带领一个48人的代表团出访欧美12国,在这个考察团里近20人是明治政府的重要阁员,此行除了要修改与欧美列强签署的不平等条约之外,还要考察各国的制度法律等等,以及所有对日本有所裨益之事。

    武寅:你这么样一个极弱极贫的一个小国我凭什么给你改约,然后像德国那些个铁血丞相什么的,还给他上了一课,说现在这个世界意思就是强权嘛,强权就是公理。

    蒋立峰:他们这些考察人员听了俾斯麦的一番讲话对俾斯麦是佩服得五体投地,就说我们日本要走的路,就是他们这条路。

    解说:被称为“铁血”丞相的俾斯麦奉行的也是一条军国主义的路线,“民族优越论”在当时的普鲁士德国极为盛行,更让岩仓具视等人兴奋不已的是,他们似乎找到了日本今后发展的模板,岩仓使节团回国之后明治政府采纳了他们提出的一系列措施,其核心就是加速资本的原始积累,发展军事和抓好教育。

    记者:当时普鲁士这个国家军事的这个色彩是非常浓的。

    蒋立峰:对啊。

    记者:那么就是说,明治政府学他的话,是不是某种上也意味着明治政府从一开始,就把目标定在了军国主义这个方向上?

    蒋立峰:对。日本它这个封建传统也是很浓厚的,它的军事性也是很强的,因为它六七百年的幕府统治,完全是武士阶级当政,所以他这个军事性,封建性这么浓厚,和普鲁士德国是一样的。

    记者:殖产兴业也好,富国强兵也好,实际上他的目标强兵这一点是非常突出的。

    蒋立峰:对,对。它通过强兵来实现国家的富强,这样的话,他们就能够实现他们明治维新最初提出来的那样一个目标,那个目标就是要布国威于八方。

    解说:在鸦片战争爆发20年后清朝也尝试过改革,时间是1861年。比日本的明治维新还要早七年,他们的理念是“以夷之长技为师,以制夷”,可惜由于当时的清政府不可能从根本上变法革新,和日本的明治维新结果完全不同。所以同治皇帝的维新既没有真正师夷之长技,就更谈不上加以制夷。

    吕万和:大家都知道魏源那本书在中国魏源就主张学习西方,师夷之长计以治夷,这本书一传到日本,日本赶快翻印20多种,几乎人人都读,先进的知识分子吧,人人都读,中国呢,没人管它,梁启超说那个书就少数人看,看完了以后就放在架子上,或者盖那个菜坛子了,一直到1870年,左宗堂才让它重新刻,但是有眼光的说,魏源这个书应该人手一册,上面不听这个,这批顽固派,实在是害人太深,害民族、害子孙。

    解说:岩仓使节团的出访使得日本很快引入了欧美的教育体制,并在很短的时间里,由日本政府出资建立了从小学到大学的教育体系。就在岩仓使节团出访的第二年,清政府开始向美国派出仅有年幼的男童组成的

    留学队伍。

    武寅:因为日本呢,它这个民族,我说他民族性的一个特点,它不是叫学优嘛。他看到世界上最强的是谁呢?就是欺负它的这些列强,就是欧美列强。最弱的是谁呢?就是被欺负的那个中国。中国已经都那样了,半殖民地正反两个方面的教材,就让日本这个民族,是我说它极强的抗争意识、学优取向、危机意识这三者交汇,他是会来观察的,当然我就要跟着这个强的走,跟着这个强的走是唯一的出路。

    蒋立峰:在他的幕末时期,就是德川政府末期,有一个著名的教育家叫吉田松阴,他培养出了许多的学生,都是明治维新政府的领导人,正是这些领导人,把日本引上了军国主义道路。

    记者:当时吉田松阴主要主张的一些,主要观点是什么?

    蒋立峰:他主要的观点一个是日本是神国,神国就应该是君临万国,就说我们日本是神国,就应该统治全世界,是这个意思,可吉田松阴这个人就奇怪,他下了监狱他就想着,要取满洲,要取朝鲜,要取中国,现在西方来压迫我们,我们受到损失,我们就要掠取中国这个地方,来作为补偿。

    解说:伊藤博文和山县有朋这两个明治政府里重臣都是吉田松荫的学生。他们不但接受了吉田松荫的思想,而且还将他的理念付诸实施,并颠覆了明治维新后的中日关系。

    记者:明治维新以后日本打的第一仗是在哪儿?

    蒋立峰:在1874年侵犯台湾这一仗,实际上它就是想借台湾这样一个问题试验一下,看看清国到底怎么样,能不能今后跟他打仗。

    解说:当时,日本借口保护琉球的渔民挑起了战争,但遭到台湾土著人的顽强抵抗。

    记者:琉球当时实际上接受中国的册封的。

    蒋立峰:琉球是两属,但主要的是清廷的册封。

    吕万和:打不下去了,我们大兵正在往外调,这个时候他请英国人帮忙,当时主要的人物是大久保利通,国内政局都不稳了,他狐假虎威,装腔作势跑来了,跟英国一打招呼,勾好了

    反而向中国来进行谈判,战争没拿到的,在谈判桌上拿到了,反败为胜。

    蒋立峰:清政府为了息事宁人,一方面就要承认它是保民义举,你是保护你的老百姓是一个义举,同时也给了他50万两,也不是赔款,那是什么呢,等于是给你一个补偿吧,给了他50万两。

    吕万和:结果就国外的反应,一个对清朝这个国家,你只要一打,他只要面子,他不怕钱,谁都能打,造成的印象,在日本造成的印象,这个清朝不值一击,一吓就倒,可是巴夏里当时警告他,说这次你们算是侥幸取胜啊,以后如果你跟大国发生纠纷,最后恐怕是日本之祸。

    解说:虽然英国驻中国的公使巴夏里提醒日本不要轻易与大国为敌,但在这次战争之后日本却更加坚定地把中国作为自己扩张的目标。

    武寅:所以我就说,它整个都是这样,先试探着来,试探着来以后,得手了,看你也不能怎么样,然后我再画大一圈,再打下一个目标,它也是这样,就是说这个军国主义,武力扩张的基本国策,它也是有一个大概的目标和范围,但是它也是有一个尝试、试探,有这样一个冒险的过程。

    解说:虽然冒险,但日本还是通过战争之外的手段在“台湾事件”中得到了白银50万两,最为重要的是获得了琉球的控制权,与此同时日本进入了一个短暂的调整期,制定宪法赋予天皇绝对的权利,以理顺国内各种关系,为日后的扩张做准备。

    记者:在明治宪法当中,赋予了日本天皇绝对的权力,这些权力到底指什么?

    蒋立峰:凡是作为我们能想到的国家大权,就是国家权力,都集中在他的手里边。

    解说:明治宪法的出台标志着近代天皇制的确立,在这个制度中,天皇是国家权力的中心和顶峰,帝国议会、内阁、枢密院和军部四根支柱构成了国家机器的主体

    。武寅:近代天皇制是日本军国主义的政治根源和体制保障。

    记者:天皇早就有,近代天皇制它新在哪儿?

    武寅:体现为天皇的亦虚亦实,又虚又实,名实实虚。

    解说:近代天皇制一方面赋予天皇绝对的权力,同时又用代行机制将天皇的权力进行分解,使天皇成为国家权力的源点和发散点,这种虚实结合的政治体质的设计在世界范围内都是十分独特的。

    记者:天皇拥有绝对权利的近代天皇制,在后来的日本,尤其是对外侵略战争当中,发挥了一个什么样的作用?

    武寅:从根儿上来说,埋下了一个什么隐患呢,就是我这些代行主体,是围绕着天皇这样的一个中心而运行的各个卫星,这样的话,我就像旋转舞台一样,我可以根据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让任何一部分转到前台,军权是跳出圈外,不受任何其他主体的制约,我是独立的,我不受你制约这是一点,第二呢,我还有两个尚方宝剑,你们没有的,我不都是代行主体吗,但是我有两个尚方宝剑,这就是咱们大家都知道的,统帅权独立和帷幄上奏。

    解说:所谓“帷幄上奏”,即有关明显带有军事机密和军令性质的事项,不由政府负责,而由军部大臣直接上奏天皇,这种特殊安排是当时的日本为军事扩张而专门设计的。

    蒋立峰:当时的这个海军的军令部陆军的参谋总部,他们有关军令的问题都直接上告天皇不用通过内阁,这样的话他这个军事权和行政权就分开了,而且在这个天皇,近代天皇制当中军事权显然要比行政权要强大得多。

    记者:那这样说来,就这个统帅权的独立,它在日后,作为军国的日本来说,应该说发挥了相当大的作用。

    蒋立峰:对,这是最关键的一点。

    解说:在近代天皇制确立之后,一个扩张计划的雏形产生。蒋立峰:到1890年这个帝国议会开会,山县友朋很明确地提出来,这个大陆政策,到这时候开始,我们应该说他的日本军国主义,最基本它的形态已经形成了,或者说它就走上了军国主义道路了。

    解说:1890年,当时的日本首相三县有朋在日本第一次帝国议会上指出:“凡国家能保全主权线及利益线者方为国家。”他所说的利益线是指与日本的安危有关的地区和国家,这个扩张路线被学者们称为日本的“大陆政策”。

    记者:利益线实际上就是扩张线?

    蒋立峰:实际上就是扩张线,对。

    记者:那么它在19世纪末期,就是山县友朋,他们心目当中这个利益线指的是哪一块?

    蒋立峰:最主要的就是朝鲜和中国大陆,然后往北是西伯利亚,往南就是到南洋这一带,整个的这一带。

    解说:三县有朋发表这样的言论并不是说说而已,它正好切合了明治政府开国之初提出的“开拓万里波涛,布国威于四方”的总方针。作为明治政府的开国元勋和日本陆军的创始人三县有朋已经为实现这个扩张计划准备了十多年,但这样的扩张思潮由来已久。

    记者:我始终不明白野心怎么来的?

    武寅:实际唐朝时候他也打过,因为他要取朝鲜半岛,跟唐朝有过白春江战役,是吧,公元7世纪中叶,所以它实际上它随时是观察的,观察着我怎么样你这个大陆,我可以用来为我这个生存作一个资本,那么,强的时候我学你,我跟着你,弱的时候我欺负你,从你那儿掏点,所以他这个观察是没有间断,那么明代的这个倭寇呢,使它多少了对明代国势的衰微,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丰臣秀吉呢,他正式地以国家的名义出动正规军,那绝对是第一次试探,相当地冒险。

    蒋立峰:他就两次出兵,他甚至提出来,等我打赢了以后,我占领了北京,就要把天皇,给他移到北京去,然后在日本那个地方,就留给他的侄儿什么,去管理就行了。

    武寅:讲和了,看来你是打不倒我了,所以从这个时候起,日本的观念就开始变化,认为中国不过如此。

    解说:在日本第一次帝国议会的前十年,也就是1880年,备受欺凌的清朝政府迫于国际环境的压力不得不着手加强军备,三县有朋抓住这一点开始鼓吹“清国威胁论”,把当时的清朝视为假想敌,以此来加强海军的建设。

    记者:这个山县友朋他们在为什么这么强调清朝的威胁?

    蒋立峰:他就是借口威胁,实际上是为他向大陆扩张提供一个借口。

    解说:1880年三县有朋派出数十名将校军官考察中国军事,最后三县有朋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强兵是富国的根本,增强军备优于一切。

    吕万和:把当时中国的这个军事情况,甚至包括地理性调查,那早下了功夫,就是在这个当中,相信强兵第一,你什么富国,什么人民的自由都得靠兵。

    解说:1882年,在三县有朋的操纵下《军人敕谕》以天皇的名义发布,并成为日本军队的行为准则和思想信条。

    记者:《军人敕谕》的核心内容是什么呀?

    吴广义:就天皇他自己说,朕是你们军队的大统帅,你们呢都是我的股肱,都是我的左膀右臂,你们服从上官的命令,就等于服从我的命令,实际上就是以天皇的名义,通过各级军官

    把士兵牢牢地控制住。

    解说:1886年,北洋水师的定远、镇远和济远三艘主力舰在日本的港口维修,三县有朋再次派人赴中国调查军备,第二年草拟了《清国征讨策案》,并认定以5年准备期可乘机出击攻打中国。记者:结果日本具体怎么做的呢?

    戚俊杰:然后是1887年,日本天皇就带头捐款,加速筹建日本海军,那么天皇带头以后

    日本的军官全部都实行捐款,而且最高的,每个月捐款都捐到15%啊。

    解说:1890年同样在三县有朋的操控下颁布《教育敕谕》,要求日本国民以忠孝为道德规范,做天皇的忠良臣民,把军国主义的意识形态更加广泛地推倒全体国民中去。

    记者:对军人靠的是《军人敕谕》,对普通的老百姓或者说日本的年轻一代,靠的是《教育敕语》,《教育敕语》的主要内容?

    吴广义:《教育敕语》他也是这样,日本这个国家也是天皇的万世一系,所有的百姓都是天皇的子民,天皇又是至高无上的,天照大神的后代,在全世界又是最英明的这么一个皇帝,那么大和民族又是最优秀的民族,那么就赋予这个子民一个使命,一个是无条件地服从天皇

    一个是要有责任,去君临四方就是天皇要发动战争也好,指向哪里,子民军队就应该冲向哪里,无条件地去执行。

    解说:三县有朋在做完这一切之后,唯一需要等待的就是一个战争的理由,但事与愿违1894年初日本爆发经济危机,国内的政治斗争已经达到白热化的程度,也许是巧合当时的朝鲜发生内乱,这正好给了日本一个转嫁国内政治矛盾的机会,战争的理由找到了。

    解说:为帮助朝鲜平定内乱,清廷派兵入朝,这给磨刀霍霍等待和中国决一胜负的日本一个极好的开战理由。日本间谍提供的这份情报说,慈禧太后正在庆祝自己的60大寿,清廷没有任何动武的准备。为了这次万寿大典慈禧总共挪用了海军的1400万两白银,以致北洋海军连更换装备的钱都没有。

    戚俊杰:所以到了1888年,北洋海军正式成军以后,一直到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北洋海军没有购买新的军舰,也没有更新火炮,而日本海军是每年以增添两到三艘军舰的速度快速发展,而且它能够及时地把世界上最先进的速射炮及时地用到他的军舰的改造上,所以到了甲午战争的时候,日本军舰的航速很多比我们要快,我们最快的是1887年造成的致远舰,大概航速是18.5海里,而日本的吉野号是舰龄只有一年,而且它的航速是23.5海里,就是它比我们那个最快的快了5海里。

    解说:日本针对清军的“定远”“镇远”两艘主力舰专门研制了“松岛”、“严岛”和“桥立”所谓三景舰,1890年以后日本还将财政收入的60%用于军事扩张,为了准备这场战争日本几乎是举全国之力。

    戚俊杰:而且呢,日本的间谍是从1862年就开始向中国进行特务活动了,就搜集情报,到了1887年以后,1890年前后,它是日本所有的电报机构,就把整个中国的所有,政治

    经济军事外交生产生活的所有情报,全部都搞得非常准,就在甲午战争爆发的时候,就北洋海军在刘公岛上,打得非常艰苦的时候,日本的特务就在刘公岛上,而且就在那西边的,就是我们看到那个地方,就在那个地方抓到了,抓到了日本的特务,那你看他的准备,他的这种侵略是他的目的性,他的准备确实都是很长久的。

    解说:著名的教育家戴季陶先生在他的《日本论》中写过这样一段话:“中国”这个题目,日本人也不晓得放在解剖台上,解剖了几千百次,装在试验管里化验了几千百次。我们中国人却只是一味的排斥反对,再不肯做研究工夫,几乎连日本字都不愿意看,日本话都不愿意听。即便到了戴季陶的那个时代也没有几个人在真正研究日本。

    记者:日本从这场战争中得到了什么东西?

    戚俊杰:它得到的好处太多了,打了这场战争,他战争的投入,就说打完了这场战争,中国赔给它的总数等于他战争投入的25倍,利太大了,这是其一,其二这次赔偿,是它将近六年的财政收入总数,那么它又利用这些战争的赔偿,就又非常快地快速扩充军队,加快军备建设。

    记者:甲午战争对日本的上层的统治阶级主要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蒋立峰:通过甲午战争,日本的统治阶级就认为,对外强硬对外扩张是一条可行之路,这就给他们最好的一个战后的一个总结,就只有对外扩张,我们才能够有发展,只有对外强硬

    去打,才能够打出日本的利益来。记者串场:刘公岛上镇远舰的铁锚见证了北洋水师的抗争,也见证了北洋水师在李鸿章避战保舰的指令下的全军覆没,镇远舰作为当时世界上先进的铁甲舰,在远洋日本的时候曾经威震日本,然而最后它还是被日军俘获,在十年后日俄战争当中替日军效力,镇远舰的悲剧,却让刚刚踏上军国的日本,尝到了穷兵黩武的甜头,从此这个国家向着军国野心,不断膨胀的方向,一头撞了下去。

    解说:甲午战争获胜,日本举国欢腾,强兵先于富国的政策深入人心。战争之后,日本不仅捞取了2亿3千万两的战争赔款,得到了垂涎已久的台湾,而且取得了实现其“利益线”最为重要的跳板,同时也直接导致了列强侵华方式的急剧变化。

    蒋立峰:所以甲午战争以后很快就引发了日本国内的工业革命的高潮,它的工业迅速地发展起来因为它有资金了,这解决了一个最关键的问题,它的高炉也起来了,工厂也建起来了,很快地,它的下一个目标就制定了,制定什么呢?就是对俄国,对俄国它也制定了一个十年的计划。

    解说:俄国之所以成为日本的假想敌,是因为俄国影响了日本“经营大陆”的政策,日本在打完甲午战争之后,作为“利益线”的延伸,我国的东北三省成为日本的下一个目标,而当时的俄国恰恰握有东三省的控制权。

    武寅:但是呢,它有一个我说最奇妙的是什么呢,同时它还有枷锁没去掉,身上还有不平等条约,所以它这个两面性就出来了,就是一方面我是跟你们一伙的,咱们列强一块儿去殖民掠夺去打这些个弱国小国,但是同时呢,我跟他们比,我又是弱国小国,我给它起个名

    我说这叫蝙蝠理论,亦鸟亦兽。

    记者:两跨。

    武寅:我要是当兽有利,我就说我是兽,我就跟列强是一样,我就是兽,我要当鸟有利的时候,我也屈尊当鸟,我是跟亚洲,我跟你们一样,咱们共同都受欺负,你看我还代表你们的利益,我还跟他抗争了,实际上是他的帝国主义之间的火拼。

    记者:这种论调现在还有。

    武寅:有,这个根儿就在这儿。

    解说:今天的大连市旅顺区,完整地保留着当年日俄战争的大量遗迹,日俄监狱就是重要的一个。

    记者:就您看,当时日俄战争当时发生的背景是什么?

    王珍仁:日俄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日本大陆政策与沙皇俄国黄色俄罗斯计划,这一对矛盾激化的结果,沙皇俄国是梦想把中国的东北变成它俄罗斯的一部分,而日本政府进行甲战争,一手挑起甲午战争的根本原因,也是想把我们中国的东北变成它的殖民地。

    解说:经过十年的准备,日本于1904年2月以偷袭的方式袭击了旅顺的俄罗斯的太平洋分舰队。日俄战争由此开始。并很快蔓延到整个辽东半岛。记者:甲午海战让日本人一下信心大增了。

    王珍仁:对。

    记者:日俄战争打完了以后日本从这场战争中得到什么了?

    王珍仁:日本人在这场战争中他一跃跨进帝国列强的强国,而是从它的军事和它的经济发展来看,都是上升了一个新的高度,由此使日本看到了,它可以通过战争达到和它所要达到的目的,它是通过战争就完全可以达到的。

    解说:更为可悲的是,日俄战争是两个侵略国家在中国的土地上打的一场争夺在华利益的战争,当时的清政府还为这场战争专门划出了一块交战区,1905年9月日俄宣布停战,双方清点伤亡人数不过十万人,而无辜的中国平民的伤亡却是他们的三倍还多。

    蒋立峰:而且呢它的那种对外强硬感的感觉就更加明显了,给天皇的很多报告里面都提到这一点。就是我们今后一定要在这条路上继续走下去。

    解说:日本用第二个十年完成了大陆政策的第二步,这也为全面侵华战争迈出了最为重要的一步。通过日俄战争日本攫取了南满铁路的经营权,在大连迅速组建了关东总督府,并以护路的名义组建关东军,使东北成为日本全面侵华的前哨阵地,到1931年挑起918事变,日本全面占领了我国的东三省。

    记者串场:关于卢沟桥事变在日本有人主张另外的版本,所谓中国部队先打的第一枪,所谓事件是偶发的等等,似乎日本本无意挑起一场全面的侵华战争。我们可以回顾一下1890年如果当时山县友朋提出日本周边国家是日本的利益线,这一观点还只是纸上谈兵的话那么后来日本就靠着真刀真枪,强占了中国的台湾,强占了朝鲜半岛,炮制了伪满洲国,到1937年七七事变之前,日本人已经兵临宛平城下,战争恶魔全面侵华是必然,而最后它走向死亡也是必然。

    解说:1937年7月1日全面侵华战争开始,在此后的八年时间里给中国及至亚洲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日本的军国主义体系在这一时期也是最为完整最为疯狂的时期,直至1945年的今天。记者:那就是从明治维新以后,它的大陆政策一直到1945年,二次大战结束整个这几十年的时间里面日本大陆政策最核心的内容是什么?

    刘天纯:日本的大陆政策最核心的那还是对外扩张,这是它明治维新之前就提出来的就是日本呢,要是不向外扩张就没法生存,这是所谓争取生存空间论。

    记者:这一点始终没有变虽然具体政策有变化。

    刘天纯:只是越来扩张越明显。

    记者:整个军国主义从它开始到最后消亡这个过程,在您看来是怎么一个过程。

    吕万和:它就是狂热膨胀冒险再冒险。

    记者:军国主义本身导致它必然失败的原因在哪儿?

    吕万和:哪儿有永远扩张永远胜利的国家,不可能。《大国的兴衰》那本书就总结了,早晚而已。

    记者:要是您用一句话来概括什么是军国主义的话,您会怎么说?

    蒋立峰:就是近代天皇制加侵略扩张。

    解说:由此看来任何一个国家,只要走上穷宾黩武,靠侵略别国来发展壮大自己的道路,只能给世界,给自己的国家,自己的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只有依靠和平的发展,才能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人民的幸福安康。

    C